俗话说:出门不吃带馅的,为什么?

(民国时期赶车人)
“出门不吃带馅的”产生的原因
“出门不吃带馅的”也是出门在外人们的忌讳。过去人们认为出门在外,有各种禁忌,来源于多方面的因素。
一是来源于明清白话小说和民间的说书
一提到带馅的出门在外不能吃,自然就让人想到《水浒传》中第二十六回中的张青和孙二娘的故事,在明清时期早已家喻户晓。其他白话小说也一样,在民间流传甚广。像这种用带馅的食物害人的故事,书中就有不少。
(说书)
即便当时很多普通百姓文化水平不高,大部分人不识字,但从古代宋元明清时期,民间各种形式的说书行业已经非常发达,也成为民间平民百姓的一种娱乐方式,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大众文化。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很多篇章,就来源于民间的说书,有的是先有说书,再写成白话小说。而白话小说创作出来后,又被改编成说书的话本,丰富了说书的题材。
白话小说和说书艺术在民间起到了教化作用,自然影响了人的习俗和禁忌,行旅禁忌中的“出门不吃带馅的”,无疑深受影响。
二带馅食物特征产生的联想忌讳
对于旧时行旅之人,带馅食物特征的食物有两大特征,让他们感到是一种晦气的事情,产生恐惧。
其一是“包”。旧时社会动荡不安,行旅之人一般大多走路,在路上最怕的是遭遇强贼,即使结伴而行,也是如此。强贼抢夺财货时,肯定要把他们包围起来,这里就带“包”字。打仗有一个比方,把敌方包围起来消灭掉,称之为“包饺子”。因此,行旅之人认为出门在外,要防止被人“包了”,这样一来,吃带馅的被视为很不吉利。
其二是“露馅”。“露馅”往往用来比喻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暴露出来。行旅之人出门在外,最忌钱财露白,哪怕是无意中暴露也不行,包括结伙同人的伙伴。“露馅”成为旅行者最忌讳的事,吃带馅的食物时,自然要露出馅来。因此,带馅的食物为行旅者忌讳,认为不吉利。
行旅禁忌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,对旧时代行旅安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,但是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,不足为信。这种禁忌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封建社会时期,对现代社会来说,已经不适应了。 现在,社会安定和谐文明,交通发达,随走到哪去旅行都不用担心,出门在外能享受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包子、饺子等带馅的食品,是一种美食享受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