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文化中的“鹿”:考古发现改写认知,难怪古人说“逐鹿天下”

第三,仁德之兽。除了上述两者,最广为人知的是鹿代表“仁德”。周代君王宴会之前,往往会奏《鹿鸣》(诗经鹿鸣第一句为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”)之乐。《毛诗序》解释:“《鹿鸣》,宴群臣嘉宾也”,表达君王的仁德之心,赐予民众以厚禄。
关于鹿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还有很多,笔者就不再列举了。笔者认为,古人所说的“麟、凤、龟、龙谓之四灵”,其中“麟”极有可能就是“鹿”的一种。接下来,重点谈一谈以鹿代指政权的上古起源。
河洛古国中的鹿
上世纪70年代,在江苏南通海安,考古发现“青墩遗址”,距今6000余年,其中发现一些神秘刻符(见上图),被刻画在鹿角上。这些符号被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数字,易卦起源的初始符号,是原始的卦爻形式,因此青墩遗址一度被认为是伏羲所在之地。
当然,无论青墩刻符是什么,通过如此精美的刻画形式可知,其必然具有非同一般的用处。由此,承载神秘符号的鹿角,应当也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,而在距今5300年的中原地区,考古发现麋鹿的非凡地位。
长期以来,“居天下之中”的河洛地区,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。但在过去百年,该地区一直没有比二里头更早的大型文明遗址,于是一度出现“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”之说。
2020年,在河南巩义考古发现“双槐树遗址”——上古河洛古国,被称为“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”,中华文明的主根脉,黄河文化之根,证实中原地区也有上下5000多年的文明史,并不落后于长江流域与长城之北。
之所以说该遗址是“中华文明的主根脉”,其中一点就与“鹿”有关。
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住区,出土了由九个陶罐拼成的北斗九星图的遗迹,而在相距百里的河南荥阳青台遗址,也出土了类似北斗九星图。先秦史书记载的“北斗九星”,显然是对上古观测的记录与传承,只不过后来“七现二隐”,另外两颗看不清了,故而后世流传“北斗七星”。
而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的北极附近,考古发现了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。由于古人认为北极是天之中心,因此该地区放置麋鹿(冬至前后脱角,其他鹿往往夏季脱角,因此古人眼里的麋鹿非同一般),显然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。
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指出,整个陶罐与麋鹿的意思是:“房屋的主人每天就像骑在麋鹿身上,向诸部落氏族宣示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。”显然,早在5300年前,麋鹿已与政权相关,传承到后世则以“鹿”代指政权。
由此可见,中国的“逐鹿天下”之说,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,至少可以追溯到5300年前。更为重要的是,河洛古国中麋鹿的象征意义,在后世传承了下来,最终形成了“逐鹿天下”的说法,因此中华文明真是一个连续而没有断绝的文明,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